据美国《世界日报》报道,美国萨拉度加高中学生左予涵(Ethan Zuo)从小就对电子产品展现特殊兴趣,经常把家中的电脑、GPS等电子用品拆开来研究,再试着组回去或者修理。上了高中后,左予涵在学校成立社团“The IT Club”,带领同学将废弃的电脑与电子零件再利用,组装成可用的电脑后捐助给弱势地区的学生,最近又捐了数十台电脑给寄养家庭孩童。
左予涵在明尼苏达州出生,7岁时随父母搬到南加州,几年前又全家搬到湾区,住在萨拉度加。他在电脑方面的成就很早就崭露头角,一年多前还因为自己的一项科展,提出解决电脑资讯中心散热问题的办法,收到麻省理工学院(MIT)的奖励。不但拿到1000美元的奖学金,还被邀请到麻省理工学院参观一周,并拜访教授及实验室;他也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。
他表示,自己小时候就对“修理东西”很有兴趣,喜欢将电脑等电子用品拆卸再组装回去,研究内部的构造与功能。有一阵子家里东西都几乎拆无可拆,妈妈还带着他到回收电子产品的地方让他挑选“废物”回家玩,作为他在学校成绩达标的奖励。
“我从小就喜欢拆电脑和其他东西,看里面是什么样子。一个显卡是什么子?我昨天买电脑里面有什么部件?”左予涵表示,印象中他从5岁就开始乱拆东西,当时把家中电脑拆解,父母还凶了他一顿。后来爸妈逐渐了解他的兴趣,自己也从网络及书本上学到更多电脑相关知识,在小学六年级时就自己组装出一台电脑。
左予涵说,原本就对拆解电脑感兴趣,他也在高中成立了“The IT Club”。后来想到,电子产品这么多、淘汰频率又高,但很多时候可以换了零件回收再利用,因此就想到回收电脑捐助给弱势群体的想法。他慢慢累积召集了数十位同学,先一起研究电脑的相关知识与技巧,再通过人际与Google Ads广告征求回收废电脑,从而拆解组装,赋予电脑新的使用机会。
他表示,许多电脑其实只要换一颗新的硬盘,就能够顺利完成现代操作系统与平时上网的需求。因此,如果是硬盘不敷使用,他们就会换上新的固态硬盘(SSD),而成本也不会很高,目前约20多美元就能有一个128gb的固态硬盘。或者许多电脑是电池寿命已尽,换上新电池,有时候则是要加上新的内存就能使用,“其实很多十年、十五年前的电脑,换些零件后还是很好用。”
另外,包括电脑,或者平板与手机,很多产品会被汰换是因为屏幕破裂,学生们也从网络上习得更换屏幕的技巧。
“很多东西是可以修的,不但能够再次被使用,同时也比较环保。”左予涵指出,去年疫情暴发之后,数字落差(digital divide)与贫富不均的议题更显得重要,很多低收入家庭没有电脑,也阻碍了学习。因此,回收电脑捐赠的模式也就更受欢迎,他们也与包括圣他克拉拉县的社工接触,找寻有需求的个人与团体。
他表示,数个月下来已经修了几百台电脑,也将回收电脑捐助的模式拓展至南加。未来希望能够再扩大规模,一方面解决电子废物(Electronic waste, e-waste)的问题,一方面也让更多人能够有适合的电脑使用。
Kommentare